当前位置: 首页 > 岳阳市第四中学 > 校本课程 > 拓展课程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来源:岳阳市第四中学 发布时间:2013-09-27 00:00【字体:

       更新教育理念,构建高效课堂

        李  远

近来,以展示为特色的杜郎口模式、“先学后教,当场训练”的洋思模式、以“大单元教学”为核心的天卉模式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舞台上刮起了一道道令人耳目一新,为之振奋的旋风。他们的声名鹊起无疑对进一步促进基础教育改革树立了标杆,开出了良方。究其本质及追求的终极目标就是建立高效课堂。起源于山东杜郎口中学的高效课堂是“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成了充满“天性、灵性、野性”的天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与激活,它找到了教育的“支点”——“尊重学生”,极大地改变了学生的生命状态和学习状态。用李炳亭先生的话说,高效课堂就是 “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作为市课改实验校,岳阳市四中在改革大流中迎难而上,对如何结合学校实际构建高效课堂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现将探索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从三个方面汇报如下:

一、解放思想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原动力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解放教师的思想,转变教师的课堂观念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只有学生的“高效”是“学”的“高效”,真正的高效课堂必须是“双核课堂”,是教师、学生的“双高效”。

近年来,随着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导致我校生源质量普遍下滑,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面临巨大的挑战。同时,有些教师不思进取、安于现状,满堂灌、“一言堂”的现象还大有人在。如何走出“内忧外患”的困境?课改成功学校的经验,特别是近在咫尺的君山许市中学成功课改的经验告诉我们:打破教师传统的“布道者”形象,走课改之路才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00911月,40多位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对许市中学课堂教学的考察参观拉开了学校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序幕。此行让教师们第一次近距离感受到开放式课堂的高效和魅力,深为震撼。200912月,赴山东杜郎口中学实地考察学习的刘岳勇副校长返校后在全校教研组长会、教师会上结合学校实际进行了专题讲座,将学校课改之决心,构建高效课堂之形式、方法深入到每位教师心中。学校利用《书香校园教研简报》平台,大力推介杜郎口、许市中学的教改经验,并陆续刊载了《高效课堂22条》、《理想课堂16问》等文章,为教师们寻求课堂突破提供了经验参考和理论依据。2010年新学期第一次全校教师大会,李再斌校长明确指出如何让教师们放下包袱,破除传统,建立高效课堂是学期工作的重中之重,明确了按照先试点,后推广;先初中,后高中;先肄业班,后毕业班的顺序循序渐进地推进课改工作。并人手一份组织对《解放“学习力”——蔡林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背后》文章进行了深入解读,正式吹响了学校课改的号角。通过自愿报名,多层挑选,最后确定七年级的343班、八年级的327班为课改试点班级。4月,学校组织课改班教师先赴许市,再到河南永威中学进行现场学习,将课改的思想、理念植根于身临其境的教师心中。与此同时,经过多方酝酿,反复修改,学校制定了《岳阳市四中教改三年规划纲要(草案)》和《岳阳市四中2010年上学期教改实施方案》,为学校课改明确了操作标准和实践依据。

注重考核评估,实行有效激励是解放教师思想的重要手段。为提高教师参与教改的积极性,校长会研究决定设立课堂教学改革创新奖,对在教学改革中敢为人先,取得有效突破的教师予以重奖。参与课改的教师在评优评先、晋级培训等方面享有优先权。同时,为确保课改的顺利进行,学校成立了文科、理科课改督导、评价小组。一系列过程监督机制和评价制度如课堂巡查听课制度、听课评价制度、学生激励制度等也正在制订之中。

二、探索模式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核心

模式是经过实践验证的科学的教学方法,模式就是生产力。只有构建切合实际的、实用的教学模式才能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洋思模式的“先学后教,当场训练”和杜郎口模式“预习、展示、反馈”三环节都可作为我们的有益借鉴,究竟采用哪种模式有赖于我们的自主探索,我们应该走“借鉴、模仿、生成”的路子,先“临帖”,再“破帖”,最终构建符合不同学科特点的学科模式。

学校课改班的教师们不仅深钻高效课堂理念,而且以高度的热情投入到教学实践过程中,在摸索中思考,打磨中成长,现已初步形成了基本课堂教学模式。我们要求课堂时间的分配必须遵循“10+35”原则,即教师讲解最多不能超过十分钟,其余时间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展示成果的时间,倡导“先学后教”,让教师领着学生寻找“水源”。在余立志老师授出的《背影》一课中,我们没有看见教师传统的人物分析,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小组展示学习完课文后的感受。一组展示的是对父爱的诠释,一同学说“父爱如山,那广阔的胸襟本就是一种爱,无怨无悔的付出更是一种爱。”二组展示的是父爱与母爱的差异,一位同学深情的形容“母爱像糖,吃起来更香甜;父爱像咖啡,喝起来却回味无穷”。就这样每个组依次展示,整节课充满着争鸣、欣赏和鼓励。数学课堂目前也已基本形成了“五步”教学模式,具体流程如下:

(一)课题导入、出示目标

开始上课时教师言简意赅,准确揭示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要求教师能够及时把握教材,把握知识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数。

教学手段:多媒体,小黑板,学案

(二)问题提出、自学探索

教师指出本节课应该掌握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解决基础性问题,并将疑难问题进行收集。

(三)分析理解、抽象概括

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中发现的问题,精讲点拨,力求做到 “三讲三不讲”原则。所谓三讲是指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混、易漏点,三不讲是指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通过同伴互助能学会的也不讲。

(四)当堂训练、拓展延伸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评价学生答题情况,充分提供学生的展示空间和时间,确保训练的有效性。对于学生学习的异步性,教师应该在课前有充分的预见性,课堂中要分层体现,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学有所获。

(五)总结规律、提炼升华

课堂小结中,让学生理顺课堂学习的经验和知识,同时教师也再一次加以强化,让学生巩固。同时对于课后作业的布置也要讲究三布置三不布置:不布置重复性的作业,不布置惩罚性的作业,不布置超过学生合理学习限度的作业;布置发展学生思维的作业,布置引导学生探究的作业,布置迁移拓展、提高能力的作业。

新的课堂模式激发了教师的创造热情,学生也由知识的容器逐步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思考者和参与者。虽然目前我们参与课改的只有两个班级,但自发到两个班级听课的教师人数却是有增无减,更然人欣慰的是班上孩子们的脸上写满了快乐、自信和收获成功的喜悦。

三、反思过程是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推手

高效课堂是一个动态的转化过程,即从追求高效的教学理想转化成实现教师高效地教和学生高效地学的教学状态。它让教师成为学生的伙伴和朋友,学习中的引领者,改变了教师的”研究态”,体现了教师成长的“自主式提升”。周围亮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走进课堂,耳闻目睹的是学生在积极地思考,踊跃地发言,激烈地争论,还不时有掌声和笑声,几十年来从未如此感受到学生能像这般无拘无束地学习,令人温暖。”吕萍老师也写到“当我逐渐将自己定位于学生表演的欣赏者时,不可思议的事情发生了,课堂上学生的那份阳光,那份自信,那份积极的思考与流利的表达,令我刮目相看。”伴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过程中暴露的一些问题也让我们困惑,值得我们去认真总结、反思,一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每一位学生是否能真正在课堂中通过自身的能力掌握自己应该掌握的知识。二是由于对学生展示的放大,教师对于学生的讨论,几乎没有时间点评,更谈不上有什么综合归纳。那么,知识点如何到位?总不能让学生总是处在“是是非非”之中。三是由于不是寄宿制学校,作为课堂的延伸,与之配套的“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时间不够。四是如何建立一套系统的与高效课堂的过程管理相吻合的评价机制,有效激励全体师生共同参与。著名教育学家波斯纳曾提出一个教师成长公式,即“经验加反思等于成长”,基于反思,教师成长了,就意味着课堂教学的成长;课堂教学的成长反过来促进教师的成长,因此,高效课堂的内涵也必将在教师的困惑和反思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对高效课堂模式的探索我们还只是刚刚迈出了一小步,还有很多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深入实践的路上我们将努力使模式系统化,把复杂的教育简单做,简单的教育认真做,认真的教育重复性做,重复性的教育创造性做,我们的目标简单而明确,坚定不移地将构建高效课堂的课改之路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