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分析与对策
同学们好!
《中小学生守则》规定 :学生不得吸烟。但中国目前的 3. 2亿烟民中 ,大多数人吸烟始于青少年时期。青少年吸烟在中国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当下,青少年吸烟已不是奇怪的现象了,而且趋势呈:年龄越来越小,人数越来越多,地点越来越来越广,吸食的香烟越来越贵之趋势。近些年,女生在校吸烟的情况也有了。虽然校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制止这种不良行为,如:制度规定、保安巡查、广播讲座、出宣传栏、开家长会、主题班会、个别批评教育,严重者纪律处分,直至开除等,但效果不是很明显。
我们调查发现,吸烟的青少年在很多心理指标上都要低于不吸烟的同龄人 ,例如学习成绩差、抑郁焦虑的指数明显偏高等 ,并且吸烟的青少年更多地是参加一些由同伴自发组织的小团体的非正规活动 ,而非学校组织的活动。国外的一些研究也发现 ,青少年吸烟还会导致其他一些社会问题 :打架斗殴、饮酒、过早的性行为等。有研究人员对 10个吸烟的青少年与10个不吸烟的青少年进行过比较研究 ,结果发现 ,最后可能导致吸毒的比例是 9 :1。
我们常常思考,为什么这种现象在校园内屡禁不止呢?为什么青少年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影响学校和自身形象,影响身体健康却还是屡吸不止呢?
今天,我们就从心理学的角度面来分析 ,寻找缓解和消除这一不良现象的办法,以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首先是同伴因素。青少年有一种很强烈的心理倾向 ,即要得到同伴的认可 ,为此 ,他们通常会采取与同伴相一致的行为 ,所以 ,三五成群的中学生聚在一起 ,每个人手里都拿着烟的情形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称为同伴现象。每个同伴团体都有一个自己所谓的文化 ,即标志。有的是奇装异服、时尚的装扮 ,有的则是以吸烟为标志。如果要加入这一团体 ,那么就要与这个团体的标志保持一致 ,否则个人将会承担较大的压力。
其次是父母的吸烟行为。研究发现 ,如果父母在教育子女不能吸烟、吸烟有害的同时 ,自己却吸烟 ,言行的不一致更有可能导致孩子吸烟行为的发生。这其中 ,母亲的吸烟行为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产生的示范、诱导作用远远高于父亲。
再一个是社会媒体的因素。现在广告、影视作品中都会出现吸烟的镜头 ,特别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 ,他们在思考问题、痛苦、解脱烦恼的时候 ,经常采用吸烟的方式 ,这很容易诱导青少年去模仿 ,给他们不好的心理暗示。如果扮演角色的是一位明星 ,那么 ,青少年崇拜明星的倾向更会促使他们去吸烟。
另外 ,青少年吸烟还与他们自身的个性特点有关系。具有冒险、寻求刺激个性的青少年 ,以及具有攻击倾向的青少年更容易吸烟。另外 ,在个人的认识上 ,青少年往往把自己当作一个成年人 ,他们会去模仿一些让自己看上去像成年人的举动。而成年人中一个标志性的行为就是吸烟。青少年认为吸烟代表着长大、成人 ,这是个错误的观念。 吸烟习惯的养成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理、心理和社会。
在生理上,就是人体对尼古丁的依赖。
在心理上,就是把吸烟当成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吸烟的动作,喜欢香烟的味道。
在社会上,就是把香烟当成一种社交的手段,或者把香烟当成某种身份的标志。
青少年吸烟的心理因素占很大的比例。针对这种情况 ,一些专家制定了一套预防干预的方案,值得我们借鉴。
首先是健康教育。告诉青少年 ,吸烟的危害有哪些。 过去我们在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总是强调吸烟的长期危害 ,但青少年觉得那些危害离自己还很遥远 ,所以并不重视。因此 ,现在应该让他们体会到吸烟立刻能对人体产生的不良影响 ,例如咽痛、咳嗽、有痰等。另外还应告诉他们吸烟会对他们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危害。
第二是教给青少年抵制同伴压力的技巧。有些青少年并非出自个人的意愿而是迫于同伴的压力才吸烟的 ,因此要教会他们怎样抵制同伴的压力 ,做到既拒绝吸烟又能保持良好的关系。
第三 ,改变青少年的认知。青少年对吸烟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 ,而行为又是由认知来指导的 ,因此就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吸烟观念。观念改变了 ,行为就会相应的改变。
我们相信,只要同学们认识到了自己吸烟产生的原因和吸烟的危害,在学校、老师和家长的教育、监督下,一定能够改变这种不良习惯。